河南日报:平顶山把院士请来 给环境“把脉”

2018-06-2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通讯员 白秋津

  如何远近结合降低PM2.5浓度,深化涉车涉油污染?如何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月12日,平顶山市生态环境治理院士专家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气污染控制首席专家郝吉明等专家学者,对平顶山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平顶山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聘请相关专家,成立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组,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环保工程领域相关专家等,就全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说:“实现对污染源的数字化管控至关重要,我们要利用大数据,实现对排放数据、气象数据、大气成分的动态监测、实时分析。而针对平顶山目前出现的环境状况,就是要稳住臭氧,快速持续地降PM2.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认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土壤治理,也是对大气、水的综合治理,因此要采用综合的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改善。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十三五’减排的重点,但其排放源小而散,涉及众多行业。因此,除了传统的监测手段外,要改变‘点—线—面’的监测布局,建立多平台大气环境污染的立体监测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就如何精准治污提出了建议。

  相关新闻

  科技创新引领环境质量改善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气污染控制首席专家郝吉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大气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6月12日下午,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气污染控制首席专家郝吉明,请他畅谈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效、经验及面临的挑战等。

  郝吉明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效果“杠杠的”。以空气污染“重灾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例,PM10浓度均明显下降,重污染天数显著减少,其中京津冀从每年75天减少到28天,长三角从21天减少到3天。

  郝吉明告诉记者,在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中,我们取得了许多有效共识:第一,进一步探明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的来源,即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其中燃煤是首要来源,对PM2.5的贡献率达30%~50%。第二,对重污染的成因有了一个共识,即排放强度大、气象条件不利。颗粒物的污染和气象不利条件相互作用,气象条件不好会导致污染物的浓度升高,污染严重又使气象条件进一步加剧。第三,污染物的成分也在发生明显改变,从烧煤排放二氧化硫比较多,到现在硝酸盐成为重要污染物。

  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郝吉明认为,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去年两会后,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加快推动大气重污染攻关研究,在环保部的组织下,由高校、科学院和有关部门组成了联合攻关小组,并与1500名优秀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团队,建立了一市一策的跟踪研究计划,通过科技攻关,专项研究成果建立了有效的衔接,增加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含量。

  郝吉明说,虽然近年来大气污染成效显著,但目前我们仍面临着严峻挑战,PM2.5的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空气质量管理进入了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另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的减排潜力有待释放。可以说,我们的治理仅仅走出第一步,治理的对象越来越难,科技支撑力度亟待加大。

  对于如何应对挑战,郝吉明认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持续巩固和深化大气污染的成果,坚持目标导向不动摇,全面布局,科技引领,精准防控,跟踪服务,严格监管。在治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老区”的基础上,强化川豫平原等“新三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同时,努力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实行全国煤炭总量控制,推动煤炭高效、清洁、集中利用。创新运输组织,优化铁路水路相结合的体系,进行柴油车操作的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石油、化工、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VOCs的减排行动。此外,加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的力度,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国家的综合整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