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宇图借卫星“天眼”实施精准治霾

2020-07-03

       随着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收官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部署全面完成。北斗以更强的功能与性能,配合地基增强系统实现更高精度定位,赋能各行各业。中科宇图正是通过獐子岛装有北斗终端的采捕船卫星定位数据,还原了船只真实航行轨迹,为证监会查清了“扇贝之谜”真相。
      虾夷扇贝库存难以肉眼观测、采捕作业海域难以事后追溯,类似这样让监管部门“挠头”的事情同样出现在生态环境领域。污染源偷排乱排难锁定、污染物传输扩散难预判,污染源捉迷藏,监管人员打游击的局面常有发生,中科宇图动用“天眼”监测污染源,以卫星遥感手段进行环境监测,织就恢恢天网,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遥感监测-全方位反映区域环境特征
      
目前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有关政府采取了种种减排措施,如汽车单双号行驶、建筑工地洒水,关停“乱散污”企业等,可是宏观的大气质量改善并不十分显著。是执法力度不够还是监测技术手段不足?   
      中科宇图有关技术人员表示“国内现在主要是基于地面固定监测站点获取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但是站点的观测结果只能代表站点所在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情况,难以全方位反映区域大气污染特征。”这也就解释了在采取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之后,靠几个监测点的数据,难以确定空气污染源的准确位置,进而影响治理效果的问题。
      在大范围监测上,遥感监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传输、积累过程,有助于认识污染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而对未来的空气状况进行预测和预警。

天空地一体化实现监测数据精准化
      
只依靠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并不准确,需要配合近地面实时监测数据的校核验证。中科宇图建立一套“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等十余种监测手段为一体的“天空地”立体化监测体系,可全面掌握污染物浓度和污染源活动状况。
      这套立体化监测体系在北京亚运村等地得到很好示范,通过卫星遥感掌握大范围的空气污染源详细的空间分布,依靠地面固定监测点位,激光雷达等实时监测辖区内空气质量状况。同时为巡查人员配备的便携式监测设备,获取所在区域及污染源附近的实时监测数据。将“点面结合”获得的数据输入大数据平台展开分析进行重点靶向追踪。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亚运村PM2.5年累计浓度在朝阳区24个街道中排名第9,在43个街乡中排名第10;TSP年累计浓度在朝阳区24个街道中排名第4,在43个街乡中排名第7,实现辖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数据汇聚平台构建“大气治理”最强大脑
      
大量卫星、地面监测点数据汇聚分析,可识别辖区内重点污染区域、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时间段,中科宇图以地理信息技术精准绘制辖区内部的点、线、面污染源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GIS展示、统计分析、溯源分析、预测预报、调控模拟等为一体的环境空气质量调控平台。动态反映大气污染现实、模拟预测趋势的“虚拟时空圈”,让大气环境进入全量全网数据智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科宇图“天空地立体监测体系精准找源、大数据分析平台靶向追踪、专家系统评判预测、评估系统智能化调控”四位一体的“精准治霾”体系现已成熟,且在北京市昌平区、朝阳区亚运村、延庆区张山营镇、小红门乡,河南省平顶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郑、新密、滑县、温县,湖北省襄阳、咸宁、枝江、枣阳,陕西西安高新区等20多个地市县先后落地实施。
      卫星遥感监测除了能让雾霾“无处可逃”外,利用不同特点的卫星数据,遥感还广泛应用于国土、林业、公安、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目前中科宇图承建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系统、生态环保遥感大数据应用平台、山西省矿山开采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状况动态管理数据库等国家级、省级项目都是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展示分析,为有关部门智能综合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应用领域也在有序扩大。中科宇图将会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大气治理的有效性,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为更多行业赋能!